阅读历史 |

第一百一十四章 不能后退(3 / 4)

加入书签

如纳米材料,就是把分子重新排列后的产物。”

冬子不太明白什么叫分子原子的排列,但他知道,过去中学老师说过,石墨很软,金刚石很硬,它们都是碳原子组成,只不过组成的结构不同,所以,硬度发生了天壤之别。

“这都是科幻上的事情,没那么快吧?”

“科幻?我在西工大那实验室,就已经看到年轻的研究生们,在做这些课题了。也许,再过十几二十年,他们成长起来后,世界材料革命,终将淘汰我们这一批人。”

冬子突然意识到,孙总所说生命的意义了。对于孙总来说,所有的探索与进取,只不过是踩在前人的知识积累之上,取得新的进展。而自己努力后的进展,只不过为后人,当好了一块更为坚固的铺路石。

冬子觉得,照这样说下去,所有搞科学的人,都是人类进步链条上的一个台阶,而人类的探索,没有终点。任何再伟大的成果,都将被超越,更何况,只是瓷砖这样的商品。

“孙总,昨天在一起的那些专家,他们应该都算是成功者了吧?”

“算也不算。如果你把成功理解为,挣了点钱,有了点成果,甚至稍微有些社会影响力,那算。但如果对自己在专业上满意度来说,自己都不满意。”

孙总介绍了几个专家目前的成果。那个铁路专家,参与青藏铁路建设,那样浩大的工程中,解决了冻土建铁路的问题,作为其中的一分子,当然算是骄傲。在伟大的事业中有自己的一分力量,就像在历史上,留下了一段痕迹。但是,在理论突破上,他却对自己的不太满意的,因为,学术进步是没有止境的,在专业上,还有比他更为能干的人。

那个火药专家,是某个著名项目团队的骨干之一,与南理工合作,把炸药的效率提高了15以上。南理工研究出来了,但要如何得到正确的使用,这也是个问题。他成功地把这种火药运用到炮弹上,为中国建造的超级大炮,作出了贡献。

“什么叫超级大炮?”

“这是我们玩笑的说法,其实就是远火,远程火力打击的意思。一般来说,传统的加农炮打十几公里,后来的火箭弹可以打几十公里。但我们这种大炮,可以打两百公里,甚至三百多公里,算不算超级?”

三百多公里,这是一个恐怖的数据。也就是说,在宜昌架上炮,就直接可以覆盖武汉了。

“导弹不是打得还远些吗?为什么要研究这种炮?”

“你有所不知。导弹的价格,至少是炮弹的十倍以上,这个费效比,一般国家能够承受得起?我举例,当然也是听他说的。一枚打三百公里的导弹,一般要上百万一发,而炮弹,同样的爆炸毁伤效果,只需要十来万就够了。你算算?”

打仗就是打钱啊,冬子想,枪炮一响、黄金万两,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。

他还讲了其他几个专家的成果,冬子觉得,这样一批三四十岁的人,居然做了这么大的事情,确实让人肃然起敬。他们还不满足,他们在追求什么呢?

“孙总,按理说,里面有几个大学老师,他们只要上好课就行了,不必像你们这些搞研发的,那么拼吧?”

孙总瞪大了双眼,看着冬子。“你当我们是美国啊?教书的只负责教书,研究只负责研究。况且,美国优秀的老师,也同时要搞研究,更何况我们呢?”

“搞理工的老师,必须担负研究课题,这不仅是上级的任务,也是价值追求。当然,有课题就是补贴,但这些补贴,大多是辛苦钱,要拿巨大的精力来换的。即使没有这些钱,有的人甚至自己倒贴钱,也还是要搞研究的。因为搞科学的人,对真理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快乐。”

冬子听过网上一段故事。说有几个诺贝尔将获得者到中国与大学生见面,当有人提出,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时,说了一堆因素。比如天分、勤奋、坚持、好奇心、想象力等。

但这些科学家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一个答案:“好奇心。”这就是追求真理的强大兴趣与动力,让他们快乐在这种极度深的思考之中。也许,对于学霸来说,解题本身,就有它的快乐吧。

孙总看了看时间,决定回去,然后到实验室去工作了。下城墙的时候,孙总对冬子说:“今天我原计划是上午实验了,为了别的人,我让出了时间。”

“你这么拼命,还舍得让时间出来?我们公司给的钱,足够你租用吧?”

“不是钱的问题,人家要用给人家用。毕竟,他们才是干大事的人。”

“什么事呢?”

“某军用飞机的某个材料的实验,也是陶瓷的,应该是耐温材料试验。他们本来要排在下午进行的,但我考虑,人家更重要,我们这种以商业为目的的,就让路吧。毕竟,我们只考虑挣钱的问题,人家考虑的,是保我们的命。命都没了,钱有意义?”

想不到孙总还有些家国情怀。年轻的男人,总对军事有些好奇,忍不住多问了一句:“孙总,他们的时间很紧吗?”

“时不我待,越快越好。我们这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